▲ 为了纪念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在“嫦娥奔月”的传说中,嫦娥不仅成功登月,还成功定居,为这颗星球带来了宠物兔。但这只是一个神话。对于古代人类来说,受科学条件的限制,对月亮的向往仅仅停留在想象、期盼和崇拜之中。
但是,总有人敢于“做梦”:一个是唐朝的唐明皇,一个是明朝的万户。他们虽然在时间上相隔数百年,但一个“畅游月宫”,一个尝试制造火箭登月。
▲ 颐和园长廊的壁画《唐玄宗夜游月宫》。
▲ 古代的“唐王游月宫”铜镜。
唐明皇游月宫
《唐逸史》记载:唐朝开元年间的中秋之夜,桂花飘香,月色明媚。唐明皇在宫中饮酒赏月,或许是身边的笙乐太美妙,这位仰望碧空的皇帝突发奇想,想要乘彩云飞到月亮上瞧一瞧:“此月普照万方,如此光灿,其中必有非常好处。听说嫦娥窃药,奔在月宫,既有宫殿,一定能游观。只是如何能上去?”
皇帝就是皇帝,敢想就敢做。他找来道士罗公远,只见罗公远把手杖向空中一抛,立即变成一座银色大桥,直通月宫。唐明皇登上银桥,身后的桥随走随灭,不知走了多远,发现前方光彩耀眼,眼前出现一座四柱牌楼,楼上的匾额写有六个大字——“广寒清虚之府”。
进入宫门,庭前是一株特别大的桂树,树荫都不知覆盖了多少里。桂树下有无数白衣仙女乘着白鸾翩翩起舞,庭阶上另一群仙女在奏乐,与跳舞的仙女相应和。飘飘仙乐就这样萦绕在广寒宫,唐明皇听得如醉如痴。罗公远告诉皇帝:“这些仙女,名为‘素娥’,身上所穿白衣,叫作‘霓裳羽衣’,所奏之曲,名曰《紫云曲》。”唐明皇通晓音律,悄悄把乐声一一默记了下来。听完仙乐,心满意足的唐明皇腾云驾雾,回到了宫中,将仙乐教给杨贵妃,就有了后世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历史上,《霓裳羽衣曲》曾在开元、天宝年间盛极一时,堪称当时的“流行歌曲”。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在宫廷里欣赏过《霓裳羽衣曲》的表演,“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间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看得他跷起拇指夸:“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 中国探月主题邮票。
万户:世界航天梦想第一人
唐明皇虽有其人,但游月宫毕竟是虚幻的。到了明朝,造火箭登月却是真人真事。
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中记载,人类第一次有记录的“登月计划”是来自中国明朝。
“约14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Wan Hoo’,他在一把座椅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上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他的目标是月亮……”
那么,“Wan Hoo”是何许人呢?他就是明朝人“万户”。
据记载,万户是明朝初期人,原来是一个木匠。由于他喜欢钻研,尤其是对发明制造方面特别痴迷,所以参军后改进过不少当时军队里的刀枪车船,立下了功劳,被调到兵器局供职,看起来是前程似锦。
但性情耿直的万户逐渐厌倦了官场生活,于是他开始谋划着逃离,在这个理想主义者的思维里,月亮上是没有人心险恶的……
▲ 万户飞天的卡通漫画。
“万户飞天”
在那个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受到很大局限的时代,木匠出身的万户甚至做出了一份很详尽的科学理论计算报告,他认为按照当时的火箭技术,再加之风筝原理的帮助,他一定能在一个时间段内飞到月亮上去。
为了实现自己的意愿,万户开始潜心研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火箭,然后画出飞鸟的图形……
在一个月明如盘的夜晚,万户带人来到一座高山上。他们将一只形同巨鸟的“飞鸟”放在山头上,“鸟头”正对着明月……万户拿起风筝坐在鸟背上的驾驶座位——椅子上。他自己先点燃鸟尾引线,一瞬间,火箭尾部喷火、“飞鸟”离开山头向前冲去。接着万户的两只脚下也喷出火焰,“飞鸟”随即又冲向半空……
后来,人们在远处的山脚下发现了万户的尸体和“飞鸟”的残骸。
这个故事后来被记载为“万户飞天”。关于这个故事,我国古代的文献资料虽然记述不多,但当时的场景在60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也是相当惊心动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
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以纪念这位“人类飞天故事中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却为后人打开了思路——科学技术才是帮助人类实现登月梦想的可能途径。
(责任编辑 黄薇)
(本专题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