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意义非凡。这一天,各族代表齐聚天安门广场,和首都40多万人一起,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
10月3日的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怀仁堂接见各民族代表团时,傣族代表刀世勋和召存信一起,把一柄金伞敬献给了毛主席。
这柄金伞是车里宣慰使家族的祖传之宝。相传明朝皇帝对臣属的西双版纳,特赐予一对精致的金伞,置于宣慰使衙门内大堂两侧,作为朝廷册封的信物,世代珍藏。它寓意深远,象征着在中央王朝的庇护下,车里宣慰使和傣族人民一起,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安宁。
刀世勋和召存信把这柄金伞撑开,高高举在毛主席的头顶上方,代表解放了的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对党和政府表达无限感激之情。
▲ 刀世勋曾经就读的云南大学。
爱学问的“末代傣王”
敬献金伞的刀世勋,刚满20岁,是西双版纳最后一任车里宣慰使。刀世勋是云南车里(今景洪)人。1944年2月,他继任车里宣慰使时,年仅14岁。1949年12月,云南和平解放,车里宣慰使统治西双版纳的时代宣告终结,刀世勋也因此被称作“末代傣王”。1950年,刀世勋参加高考并被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录取,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
▲ 充满民族风情的西双版纳告庄,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在1950年赴京观礼的民族代表中,刀世勋是年轻的一代。送金伞给毛主席时,毛主席亲切地握住他的手,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毛主席仔细端详这件古物时,我已激动得热泪盈眶。满堂欢声雷动,持久不断。后来我重温此景时,都备受鼓舞,感受到党和祖国人民对少数民族深切的爱护关怀。”观礼之行坚定了他一心向党的决心。在后来的人生历程中,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带领傣族人民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1953年初,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之前,政府领导曾征求刀世勋的意见,准备让他担任州副主席(即副州长)。不过,当时刀世勋已经上大三,为了不中断学业,他放弃了副州长的职位。刀世勋在出任副州长和做学术研究中选择了后者,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云南民族学院(今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所长和蜚声东南亚的语言学家。他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云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等。
▲ 美丽的傣族姑娘。
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的文化之根在西双版纳,当时西双版纳很闭塞,要发展,语言是障碍。语言不通,就什么都做不成。”因此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民族语言研究。
2017年10月1日,是新中国的第68个国庆节,这一天,刀世勋在昆明逝世,享年88岁。历经68个国庆,这位末代傣王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新中国征程的注脚。他的一生伴随着中国的日新月异,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园中有刀世勋手植的印度无忧花树。这个植物园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葫芦岛,是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
从封建领主到人民公仆
从“末代傣王”到学富五车的学者,从富有朝气的学生到慈祥稳重的省政协副主席,这位车里宣慰使一生波澜起伏,他的身份镌刻着时代变迁的印记——“从封建领主到人民公仆”。和刀世勋一起作为代表向毛主席敬献金伞的召存信,身上就更集中地体现了这点。
召存信(1928年3月-2015年1月23日),傣族,云南江城人,出生于土司家庭,曾担任车里宣慰使司署议事庭庭长等职务。由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和反动政策不满,他从1949年就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并组织民族自卫大队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斗争。
1951年1月,他带头在普洱地区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表示要永生永世搞好民族团结,跟着共产党走到底。也就在同一年,由于盘踞在中缅边境的国民党残余部队骚扰破坏、造谣惑众,使得人心惶惶。召存信把几十名头人和几十名群众召集在一起,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到北京等地的所见所闻,讲解祖国的大好形势,号召大家一起跟着共产党走。在他的努力和耐心说服下,头人们和他一起,与共产党人喝了鸡血酒,大家的心终于安定下来。
▲ 今天的西双版纳,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正是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才造就了今天西双版纳的繁荣昌盛。
1957年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真正实现了从一个封建领主到人民公仆的转变,实现了他多年来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1953年1月,西双版纳成立傣族自治区,召存信当选自治区主席。1955年6月,改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召存信当选州长。此后,直至1992年,召存信连任了7届40年的州长。西双版纳人都尊敬又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州长”。40年间,召存信在州长任上为西双版纳的腾飞注入了新的动力,建设了公路、机场,让美丽的西双版纳蜚声海内外。
2015年1月23日,召存信因病去世。西双版纳各族人士自发到殡仪馆送行,他们在网上发帖:“版纳儿女团结一股绳,为老州长送最后一程。”
如今的西双版纳,美丽富饶、和平安定,在旧貌新颜的沧桑巨变中,傣族群众享受着美好幸福的生活,这一切,都离不开半个世纪以前这些傣族代表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