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仝一
70年前的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诗人胡风发出“时间开始了”的感慨。
从1949年到2019年,70年峥嵘岁月,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国庆记忆。对云南人民来说,1950年的国庆,无疑是特殊的。50多位各民族代表参加了国庆一周年观礼活动。
不远千里,只为那个伟大时刻
“代表们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保存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携带着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以尊贵的民族身份来到首都参加民族自己的国庆节。像这样规模的各民族人民大团结,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开端。”
——1950年9月30日《人民日报》社论
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为了让各族人民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一起庆祝新中国第一个国庆,中央决定从祖国各地的各民族中选派代表组成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组建了西南片区国庆观礼代表团。
不过,这次旅程并没有那么顺利。由于当时云南解放不久,各民族代表们对赴京有思想顾虑。政府派出大量干部,深入山寨开展艰苦细致的动员工作。除此之外,当时滇西匪患严重,土匪经常拦路抢劫,制造政治事件,破坏边疆稳定,对这次观礼之行,也是百般阻挠。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克服各种困难后,53位云南少数民族代表,带着对山外世界的好奇,走出深山密林,踏上了进京之路。
他们到达北京当晚,周恩来总理设宴招待了他们。第二天,毛泽东主席又设国宴招待部分代表。在国宴上,毛主席挥毫写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题词。观礼结束后,各族代表参观了首都北京,以后又到天津、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大城市参观,沿途受到各兄弟民族的热情接待。
从9月5日集合出发,到12月3日返回昆明,期间,少数民族代表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来自祖国大家庭的温暖。3个月的历程,可谓跨越千年。
3种文字、26个民族、48个签名
“在我们少数民族看来,喝过咒水,发过誓,剽过牛就是一种盟约,意味着永不反悔。”
——傣族代表召存信
“民族团结誓词碑”就是这次意义深远的国庆观礼的一个注脚。
1950年12月26日,从北京归来的代表们,全部参加了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在这次盛会上,归来的代表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向与会代表报告了这次终生难忘的观礼。来自西盟的拉祜族代表李保(也有资料说李保为傈僳族)在大会上提出:我们这次民族团结的大会,应裂石立碑,以表我们团结到底的决心。这一提议获得全场喝彩,主持大会的是当地最高军政首长,39师政委张钧(后来曾担任共和国的航天工业部部长),他对佤族头人拉勐说:“立碑是大事,要按照佤族习俗,喝咒水,剽牛,念誓词,永铭心间,传之后世。”
1951年元旦,一场神圣而隆重的盟誓剽牛仪式在宁洱的红场举行。在一片欢呼声中,拉勐头包红布,右腕系一条红带,胸佩红色的北京观礼代表证,手执雪亮铁镖,威风凛凛地走进剽牛场。这位走过艰难坎坷之路的部落头领,一生不知剽过多少牛。而今天他更是肩负着民族团结的重托。
拉勐按照剽牛的传统习俗,将左手放在额头上,庄严地面对西方,用佤语默念剽牛咒语。然后,拉勐猛喝一口水喷射到水牛身上,执镖猛烈而准确地剽向水牛,牛便缓缓向左侧的西南方向倒下——这是吉兆的方向,说明天意保佑盟誓成功。拉勐高兴得又唱又跳,在地上打了几个滚后高喊:“共产党勐!毛主席勐!(共产党好、毛主席好)我们各民族齐心团结,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全场群众跟着代表呼喊“水!水!水!”(要得!要得!要得!)
随后,代表们庄严地在民族团结誓词下面,分别以傣文、拉祜拼音文和汉文,签上自己的名字(因为有些代表不会写字等原因,部分代表并没有来得及签名,所以最终签名的,有48位)。
3种文字、26个民族、48个签名,翻开了中华民族团结的新一页。
69年后的今天,一起赴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少数民族头人们都已老去,但誓词碑犹在,它不仅屹立在普洱民族团结园内,更屹立在西南边疆各族人民的心头上,始终鼓舞着西南边疆各族同胞齐心奋斗、共同繁荣。
这就是我们的1950年国庆记忆。这记忆既是个人的成长故事,也融入了宏大的家国叙事,既铭记着新中国创造者和建设者的丰功伟绩,也激荡着每一个云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
附:
据1950年10月4日《人民日报》报道,1950年国庆观礼,全国组织了7个代表团,即:西北、西南、中南、华东、东北、内蒙古自治区和中央直属省市各民族代表团。这些代表团由43个民族(含支系)的158位代表组成。
西南代表团原先确定由28位代表组成,即西康省3人,贵州省7人,云南省18人。第一批代表确定后,鉴于云南地处中国与缅甸未定国界的佤族聚居地区还缺代表,四川也没有代表,代表团还缺乏代表性。因此,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扩大代表团人数,决定增补37名代表,即四川2人,云南35人。因此,西南国庆观礼代表团一共有代表65人。
在7个代表团中,西南代表团人数最多,占全国各团代表总数的41.7%。在西南代表团中,云南代表最多,有53人,占西南代表总数的80.3%。
第一批确定的云南省民族代表名单:
回族代表,西南民委委员马伯安(首席代表),昆明回族联合会委员马继武;尼族(后改称哈尼族)代表,元江民族上层李和才;摩些族(后改称纳西族)代表,丽江县农民木道藩,丽江县妇联主席杨春和(女);傈僳族代表,碧江县副县长裴阿欠;民家族(后改称白族)代表,剑川县建设科科长王举才、兰坪县妇女会主席陈松凤(女);傣族代表,芒市土司代办方克光,其女方鹤琴、方韵琴,芒市土司建设副股长方伯龙;撒尼族(后归为彝族)代表,路南县(今石林县)圭山区委副书记黄文斌,圭山区干部李兰芳(女);藏族代表,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民政科长刘汉勋,中甸土司的大队长洛左汪堆;怒族代表,碧江县的李政才;阿细族(后归为彝族)代表,弥勒县第五区区长龙介仁。
增补名单:傣族代表,车里(今景洪市)宣慰司署议事庭庭长召存信、车里末代宣慰使刀世勋、孟连宣抚司四大头人之一刀焕贞、勐海副土司刀承宗、勐海土司之姐刀卉芳、勐海土司刀述仁、澜沧上允土司之弟刀世清、车里猛养土司亲属刀学良、车里县人民政府傣文秘书刀文宗、澜沧县麻哈喃、俸郁清(女)、麻哈相、孟连土司之侄绍乌猛、德宏南甸土司之侄龚平政;卡瓦族(后改称佤族)代表,西盟班箐大头人拉勐、中缅未定界卡瓦山交涉代表岩汞、西盟马善小头人岩岛、西盟中课大头人之子岩火龙、中缅未定界卡瓦山莫咧卡王亲属麻哈允、沧源县岩帅区干部肖子生、沧源县岩帅大头人之子田子富、岩帅区副区长赵安民之子赵三保、岩帅大寨田百长之子田子明、沧源县勐董区区长之子赵正兴、澜沧县头人窝梭、澜沧县小学经费管理员李民生;倮黑族(后改称拉祜族)代表,澜沧大头人李光保、扎努、澜沧木戛区大头人之子扎丕、澜沧县东回区班利基督教传教士撒腊扎耶、澜沧县农会小组长小民和二特;拉祜族代表,西盟头人李保;蒲满族(后改称布朗族)代表,澜沧蒲满族头人苏里亚;汉族代表,沧源县人民政府财粮科长、杂居在佤族中威望极高的魏文成。另外,还有代表窝梭13岁的儿子黄克明为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