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语:老君山镇杉树完小的“宣传+活动”两条路径,走得认真、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完成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识提升、行为引导、情感建立,让孩子们认可、称道。
◇文 / 剑川县老君山镇杉树完小 罗跃军
坐落于大理州最北面,与怒江州接壤的剑川县老君山镇杉树完小,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学校,白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普米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师生在这里开心地工作和学习。
学校一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明确“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教育”的目标,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实施“求团结、树典型、促稳定、谋发展”的品牌工程,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教学中心工作相结合,确保学校稳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和谐进步。
一、坚持宣传教育 营造团结氛围
漫步校园,处处朝气蓬勃,看到的是各民族学生和老师和睦共处的和谐景象,有关民族团结的标语、展板随处可见。“我们这里没有什么民族之分,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学生们总是这么讲。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LED显示屏、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加大“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维护”教育力度,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增进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不仅如此,学校还注重发挥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利用校园网络和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观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影片、视频;利用音乐课组织学生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
同时,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聘请法制副校长、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形式,积极开展各族学生共同参与的体育、文艺、联谊等活动,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形成强大合力,促进各族学生共进共勉。
二、丰富活动载体 保障教育教学
每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学校都会举行黑板报、手抄报比赛,开展讲民族团结故事、开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写民族团结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人人争当民族团结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
学校还申请了“励耕扶贫基金”,帮扶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教师,解除其后顾之忧。并要求教师重视少数民族学困生的辅导工作,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帮助其成长。
在杉树完小的校园内,各民族师生和谐共处的场景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室里随处可见各族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学习、娱乐;办公室里教师们相互学习,为教学相互切磋,为难题相互争论。教师对各民族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受到家长的好评。校园里洋溢着一派和谐、团结的喜人景象,为学校整体工作的推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 孙铭)